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体育建筑

悬浮泳池+矿坑崖壁:雅达体育中心如何用「容器」收纳自然风景?

市场与营销 发表于 2025-4-3 8:40:10 浏览 ( )
​在浙江湖州的一片废弃矿坑旁,一座现代建筑以近乎“反常识”的姿态嵌入崖壁之间...

在浙江湖州的一片废弃矿坑旁,一座现代建筑以近乎“反常识”的姿态嵌入崖壁之间。雅达体育中心以悬浮泳池和矿坑崖壁的碰撞,重新定义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里没有传统体育场馆的封闭与割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容器”思维——用设计语言将自然风景“装”进建筑,让人类活动与地质景观共生。

从工业伤疤到生态容器

十年前,这片区域还是一片因采矿留下的裸露崖壁。设计师没有选择填平或遮掩矿坑,而是将崖壁转化为建筑的核心元素。体育中心的主体结构以混凝土和钢结构为骨架,沿着矿坑边缘蜿蜒展开。泳池区域被设计成悬挑于崖壁之上的透明长方体,从远处看如同一块嵌入山体的水晶。这种“不破坏”的设计逻辑,让矿坑从工业遗迹蜕变为承载运动的生态容器——崖壁的肌理成为泳池的背景板,阳光穿过玻璃幕墙在池水表面投射出岩石的阴影,游泳者每一次划水都仿佛在触摸自然的脉搏。

悬浮泳池:消解边界的空间魔术

38米长的无边际泳池是整座建筑的点睛之笔。设计师采用双层夹胶玻璃打造池底,当水深达到1.8米时,池水与玻璃的折射效应会产生“悬浮”错觉。更巧妙的是,泳池西侧与矿坑崖壁仅间隔5米,粗糙的岩石表面与光滑的池水形成戏剧性对比。晨雾弥漫时,雾气在崖壁褶皱间流动,泳池边缘似乎消失在地平线,游泳者如同在云端畅游。这种设计打破了室内泳池的封闭感,将矿坑的野性美转化为动态的空间体验。

崖壁走廊:行走的地质博物馆

沿着矿坑崖壁建造的环形步道,揭示了另一种空间叙事策略。步道宽度刻意控制在1.5米,行走时左侧是人工浇筑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右侧则是未经修饰的原始岩层。设计师在岩壁上安装微型射灯,光线沿着岩石断层纹理游走,暴露出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痕迹。当参观者触摸到岩壁上嵌着的石英晶体时,会发现这些“展品”并非后期添加——它们本就是矿坑开采时暴露的天然矿物。这种设计让建筑本身成为地质演化的解说者。

光影容器:时间刻度的具象化

建筑顶部由207块三角形玻璃拼接而成的采光顶棚,暗藏着更深层的自然对话。每块玻璃的倾角经过精确计算,正午时分阳光直射形成的光斑会沿着泳池中线移动,轨迹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完全吻合。黄昏时刻,矿坑崖壁的阴影逐渐爬上玻璃幕墙,与室内灯光共同编织出随时间变幻的光影画卷。这种将天文规律转化为空间韵律的设计,让建筑成为收纳时间流动的容器。

自然与人工的共生实验

雅达体育中心的真正突破,在于它重新诠释了“容器”的概念。传统建筑往往强调功能区的明确划分,这里却用模糊边界的手法实现多重融合:泳池既是运动场地也是观景平台,步道既是交通空间也是地质展廊,混凝土墙面既是结构支撑又是光影画布。当游客在25米高的玻璃观景台上俯瞰矿坑全景时,会发现那些裸露的岩层、新生的植被与金属框架早已交织成新的生态系统。

这座建筑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然收纳不是简单的“借景”,而是通过精准的空间干预,让人类活动成为地质演化的参与者。当废弃矿坑里响起游泳者的欢笑,当崖壁裂缝中重新长出蕨类植物,雅达体育中心证明了建筑可以成为修复生态的媒介——它不仅是装载风景的容器,更是孕育新生的孵化器。

微信关注

Copyright © 市场与营销 marketing-china.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