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太阳能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

市场与营销 发表于 2025-3-22 9:39:15 浏览 ( )
​中国光伏产业曾因技术壁垒、材料依赖等问题饱受“卡脖子”之痛,但如今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曾因技术壁垒、材料依赖等问题饱受“卡脖子”之痛,但如今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面对国际竞争加剧、供应链本土化趋势等新挑战,中国光伏产业需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政策支持等维度持续发力,筑牢全球领先地位。

技术创新: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

早期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设备、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例如光伏胶膜、银粉等关键材料长期被海外垄断。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技术瓶颈。例如,盛虹集团通过自主研发攻克光伏级EVA胶膜生产技术,打破进口依赖,填补国内空白;济南企业突破高端银粉“卡脖子”技术,为光伏电池降本增效提供支撑。此外,单晶PERC、TOPCon等电池技术迭代推动转换效率提升至24%以上,使中国光伏发电成本较10年前下降超80%。

产业链协同:构建全球最完整生态圈

中国光伏已形成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的全产业链闭环,各环节全球份额均超70%。这种深度协同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比欧洲低35%),更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例如,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主导制定SEMI国际标准,解决“测不准”“测不快”难题,为产业链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针对EVA胶膜等材料缺口,联泓新科等企业加速扩产,缓解供需矛盾。

政策引导:从顶层设计到市场驱动

政策红利是光伏产业崛起的核心推力。2013年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新能源战略方向,此后补贴退坡机制倒逼产业降本增效,推动平价上网时代到来。2023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中国光伏装机容量达5.6亿千瓦,同比增长49.9%,新增装机连续9年全球第一。政策还通过“双反”关税调整、绿色金融工具等助力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例如美国取消中国光伏组件“双反”关税,印证了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未来挑战:突破壁垒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中国光伏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但仍需警惕外部风险。欧美推动新能源本土化、设置碳壁垒等举措加剧竞争,而国内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等问题也需规范。行业需加快N型电池、钙钛矿叠层技术等前沿布局,同时探索“光伏+储能”模式,提升电力系统消纳能力。正如光伏企业家呼吁:“理性竞争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延续产业生命力。”

中国光伏的突围之路证明,核心技术自主化与产业链韧性是制胜关键。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唯有持续创新、深化合作,方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跑姿态,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方案。

微信关注

Copyright © 市场与营销 marketing-china.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