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医疗器械资本市场刚刚经历了一轮大跌,尚未出现集采和新冠疫情。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个行业的恢复。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医疗器械行业指数从7000点攀升至突破14000点,涨幅超过一倍。
然而福兮祸所依,受新冠、集采扩围及常态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自2022年1月以来,医疗器械行业指数的表现如坐向下的“过山车”,至今仍然没有看到回暖的曙光。
值得肯定的是,在这场狂欢当中,一些有技术壁垒但未有收入的创新医疗器械登陆资本市场,但后续仍然遇冷。投资人的迷茫贯穿了整个行业。
在行业周期交替之际,E药经理人秉承了对行业的极致热爱和极致相信,希望挖掘一批“技术壁垒高、临床价值确定、商业化能力强”的医疗器械公司,帮助行业揭开面纱,为支持行业健康生态的建成贡献力量。由此,首个《中国医疗器械竞争力100强榜单》孕育而生。
秉承E药经理人一贯的独立和严谨,我们以Wind、烯牛数据、药智数据为基础,筛选出310余家医疗器械上市与非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不涵盖制药设备,CRO,低值耗材以及消费医疗产品企业,按赛道类别分成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
数据处理过程中兼顾了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评分。在归一化数据基础上,给专利丰富度、产品成熟度以及平台化潜力中的子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得出客观得分;并根据医疗器械领域专家对于企业资源与企业家精神的意见,给出主观得分。
最终以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以及体外诊断公司的市值占比,确定不同赛道中100家入围企业数量,按照总分排名依次纳入,最终形成了《中国医疗器械竞争力100强榜单》(以下简称“器械100”)。榜单内,100强企业划分为五个梯级,各梯级内按照市值(非上市公司按照最近公开估值)降序呈现。
这一榜单经由E药经理人,于9月19日在BioBAY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大会”(DeviceChina)上公布。该大会以 “破界与创新——国产医疗器械的复苏与重塑”为主题,聚焦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数字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举办1场主论坛、16场专业分论坛、112个主题报告。并吸引了海内外院士科学家、医疗器械企业创始人、投资机构管理人等150名专家开展前瞻性交流对话。现场超1500人参会,包括政府官员、高校学者、行业大咖、企业高管、科技媒体等专业代表。
第一关键词:创新
“在发达国家,药品和器械基本上是1:1的关系;而在中国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比例是1:3,所以医疗器械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该大会主论坛上表示。
这一市场空间将来自医疗器械高端产品。因为目前国内很多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已经完成了国产替代,而高端产品的比例仍然较低。做好高端产品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需要沉淀出创新。
专利布局向来是衡量一家企业创新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在“器械100”榜单中,专利的持有呈现出显著的“二八效应”,前二梯级的公司掌握了80%以上的专利。
联影医疗是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截至2023年上半年,联影医疗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数达到6229个,获得2646个发明专利。据了解,该公司始终坚持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在大力的研发投入下,在诸多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联影医疗是我国医疗影像设备的龙头,在磁共振成像系统(MR)、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 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本土企业打破GE医疗、飞利浦医疗和西门子医疗等国际厂商垄断的领头羊。2022年年报显示,联影医疗已入驻全国超 1000 家三甲医院。按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2022年联影医疗的CT、PET/CT、PET/MR 及 XR 产品市场占有率均排名行业第一,MR 和 RT 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同样位列行业前列。
第一梯队中,微创医疗、鱼跃医疗、迈瑞医疗、安图生物、乐普医疗、威高股份等十余家公司专利布局也相当丰富。
众所周知,IVD、心血管、影像是医疗器械中占比最大的三个子领域,最容易出现巨头。微创医疗是心血管领域的领头羊。刚成立时,微创医疗瞄准的是用于微创伤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如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等。经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现今,包括微创医疗在内的微创集团已经累计申请了8500余项专利,已获批上市产品有400余个,产品进入了全球20000多家医院。
第二关键词:“出海”
不管是药品市场,还是医疗器械市场,企业要做大离不开两个字——“出海”。在全球医疗市场,美国和欧洲市场规模占比超过60%,2021年约为3700亿美元,是医疗器械的核心市场,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5.9%。榜单里透露的第二关键词是“出海”。
第一梯队里,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开立医疗、华大智造等在内的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无一不是“出海”的排头兵。
从2022年营收来看,迈瑞医疗国际收入最高,达到117亿元;联影、华大智造、怡和嘉业均超过10亿元;其余药企多不超过10亿。从国际业务收入占比来看,怡和嘉业来自海外的营收已经超过了80%,祥生医疗以78%紧跟,其余大多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仍不超过50%。与药品不同,医疗器械企业的“出海”往往都是先通过参加海外展会,寻找海外代理商,了解海外市场,如果对产品和海外市场足够有信心,会在当地建立分公司,招聘当地人员,最终实现销售本地化。目前大部分国产厂商处于市场调研/产品注册、渠道拓展/装机两个阶段,头部厂商则处于确认经销商、部署市场策略阶段,即将步入规模形成的新阶段。
排头兵们“出海”主要有三种方式,以迈瑞医疗为首,华大智造、微创医疗、爱康医疗等均通过海外并购来切入;第二种是以联影医疗为首的研发派,主要通过攻克研发瓶颈来切入;第三种是借助海外的合作伙伴实现产品销售的快速放量,这是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最接近的一种,其中以怡和嘉业最为突出,该公司抓住对手失误之机,和海外合作伙伴深度绑定,迅速占领市场。
以迈瑞医疗为例,该公司早在2004年就开始以监护仪进军美国市场,并一直重视FDA认证。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19年实现了高端客户群的突破,从原来只关注价格的盈利性医院进入到重视整体解决方案的医联体。在此期间,迈瑞在美国的销售也一直保持了正向增长。与在美国采取直销模式不同,由于欧洲接受新产品的意愿不如美国,迈瑞同期在欧洲采取的是直销加分销的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也是迈瑞医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相对成功的关键因素。